在法大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退休不退岗,在本该乐享天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或背起行囊,奔赴祖国各地;或伏案研习,立稳讲台,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断进益。春蚕不老,夕阳正红,“银龄再出发”系列报道特聚焦我校银龄教师群体,展现他们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与担当精神,以“银龄”促“引领”,书写“教育强国,法大何为、银龄何为”时代答卷。
2022年是霍玉芬从中国政法大学退休的第二年,她启程前往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克拉玛依校区,作为“银龄教师”,踏上一段奉献教育之旅。
这是继2019年,她作为第二批援疆教师开展法学专业支援建设工作后,第二次到克拉玛依校区工作。
从“援建教师”到“银龄教师”,岁月从未带走霍玉芬对教育的热爱,只让这份执着更加沉静而坚定,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力量。
“绵薄之力,尽我所能”
霍玉芬与新疆的结缘还要回溯至2018年。彼时她作为教师代表赴疆看望刘丹、张东两位首批赴克拉玛依工作的援疆教师。气候干燥、昼夜温差大、爆满的课表……“当地太需要人才了,两位老师的责任很重。”
次年3月,新一批援疆教师开始报名,经济法是受援单位的必修课,合适的教师紧缺。当时,霍玉芬家中亲人接连离世,在巨大的丧亲之痛中,她要承担起照顾84岁母亲的责任。考虑到她家中情况,学院并未征询霍玉芬的意愿,但她却起了报名的念头:“课程不能开天窗,当大姐的,我得上啊。”她试探着询问母亲的意见,母亲的反应一如她预料的那样:“我妈说:没问题,妈妈肯定支持你,妈妈陪你一起去新疆吧。我,包括我的家人,从来不会将国家建设的大小事置之身外。”
霍玉芬的母亲不满18岁入党,父亲、弟弟、舅舅、姐夫都是军人,舅妈是“两弹一星”的专家组成员,大伯子是辽宁舰上的特聘“大国工匠”。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她的血脉。
2019年3月,霍玉芬的母亲因病去世,她没有了因之犹豫的牵挂,于当年8月,作为第二批援疆教师奔赴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克拉玛依校区。
作为国内拍卖法、消费者法领域的专家,霍玉芬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案例研究院研究员、中国拍卖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,她所作的《信托法要论》《拍卖法要义》直到现在还是业内的权威著作,在学术和实务工作上经验丰富。带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,她参与《经济法》《竞争法》《证券法》等多门经济类法学课程建设,开展相关专业的知识讲座。
她时刻谨记自己是法大的代表,将“课比天大”落在实处,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,即使生病仍坚持给同学们上课。不同的环境带来全新的挑战,法大作为后盾的支持、中石大同事们的关心与协作,让那段日子充实且有意义,霍玉芬将之称为一场“心灵疗愈”,生命在工作中重新焕发光彩。
在兢兢业业完成教学的同时,霍玉芬也在思考如何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援疆工作中。在评教职称上,霍玉芬向学校反映援疆教师们的牺牲和所作出的贡献。“在克拉玛依,法学师资力量薄弱、教学压力大,来回各地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成本高,我们应该认可三年及以上的援疆教师在受援学校获得的职称,实行一些鼓励性政策”。在日常生活上,她仗义执言,向学校申请到地区公立医院的看病报销应当覆盖急诊外的支出。在她的提议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,问题火速得到了解决,援疆教师们的待遇也越来越好。
初次来到新疆克拉玛依的契机,也许是“急人之所急”,也许是“心灵疗愈”,但正是这次援疆之行,在霍玉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,要尽自己所能为新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“被需要是一种幸福”
2022年3月,霍玉芬响应号召,参与到“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中。在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文理学院领导的力邀下,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签署了计划书,跨越3000多公里,再次抵达克拉玛依:“虽然干不了守边疆的事儿,但能干点建设边疆的事儿。”
她挂念着克拉玛依的人和事,保存好的教材、资料和课件,似乎就准备着要在需要的时刻跟随她回来。再次回到克拉玛依就和“回家”一样,她期待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“家”里的法学教育越来越好。
霍玉芬的课很受欢迎,她开设的校公选课往往“秒没”,学生们对课程评价极高,说霍老师讲课认真负责、教得极好。霍玉芬也因此收获了一群“迷弟迷妹”,第一节课上问谁想当课代表,瞬间就会有一片同学举起手;到了后来,甚至开课前就有学生发来想当课代表的短信,她只好按照短信先后来确定。“这对一位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来讲,是莫大的鼓励。”
“和霍姐交流似乎总能被理解,很轻松。”霍玉芬的学生说。不摆架子、没有代沟、心态年轻,上课有活力、有实力……是学生们对她的印象,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“霍姐”。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,学生们都乐意和她交流,“年轻人很希望有平等的尊重,我也是一直这样对待他们。”
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,霍玉芬一周有10节课,比在法大在职时的工作量还翻了个番,有时候累到直接在沙发上睡着;但她还是保持着热情,珍惜这个在退休之后再次回到讲台上教书育人、服务社会的机会。“作为银龄教师,对知识、职业和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认知有更深的感悟;而被国家需要、被社会需要、被学生需要,是一件很有成就感、很幸福的事儿”。
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
这里的人能歌善舞,总有用不完的精力,爱玩会玩,幸福感极强,永远蓝天白云。霍玉芬自己也是,无论是生活态度,还是身上的干劲,永远蓝天白云。她走遍了整个南疆、北疆:“新疆,你就开着车转吧,那都美得一塌糊涂。”天山、阿勒泰地区、喀纳斯、赛里木湖……她有时忘掉自己的年龄,也忘记了自己是外地人,完全融入了进去。
身为这里的一份子,霍玉芬结合在法大的工作经验,不断尝试法学教育的本土化创新。“法大现在特别强调实战型人才培养,新疆这边也同样需要。”霍玉芬时常带着学生到基层去调研,帮助受援校区及师生研判民事纠纷解决方案。并将调研的案例带到课堂上,加深同学们对法律实务的理解。有一次,霍玉芬碰上了游泳预售消费卡的纠纷,学校工会给教职工办理的游泳预售消费卡,因为疫情期间时效限制在仅用了1次之后就被告知作废。霍玉芬带着学校老师去维权,帮本校教职工和其他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、维护了合法权益,这个鲜活的典型案例也被她融入课堂教学。
在课余时间,霍玉芬还应邀为克拉玛依市政府工作人员做民法典讲座、在克拉玛依依法治疆学术会议上作为特聘专家做主旨演讲,参与当地法学会的律师培训中,积极服务社会,为依法治疆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从19年首次来到克拉玛依工作至今,霍玉芬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学校博士毕业的教职工曾经凤毛麟角,如今占比已超过50%。”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这也离不开霍玉芬在“传帮带”工作上的尽心尽力。戴明月是2019年霍玉芬招聘进来的青年教师,霍玉芬从课堂教学、学术交流、课题研究等多方面不遗余力地帮助她,今年,戴明月已经博士在读,以不断的自我提升更好地服务边疆。
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,但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,西部的发展需要更多像霍玉芬那样默默奉献的人。所有的援疆教师都是带着赤诚的家国情怀而来,这是一种自然又神圣的使命感。“这里是能为地方发展和法治建设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地方,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
2019年第一次来到新疆时,霍玉芬常挂在嘴边的是愉快;如今,在克拉玛依讲台上耕耘已久的她,最常说的是“幸福”。她用心血和汗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,真正成为这里的一份子。
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克拉玛依校区里写着这么几个大字,一进来就能看到,霍玉芬对这几个红色的大字印象最深,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十个字。她讲法律、讲责任、讲奉献,利用所学所长,将所知所学化为育人沃土。“咱们不是冲着物质上的东西来的,”她说,“能让我上课,我这一辈子攒的这些资料、不断更新修改的课件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能服务于法治教育,我就很幸福了”。
法大微信【第20250720期】
内容来源:新闻中心
记者:李依纯 廉静雯 苏蓉
排版:谭国姝
校对:张瑶瑶
责任编辑:谢翔宇
可盈配资-可盈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APP下载-石家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